区域安全——上海合作组织
地区冲突与安全
什么叫一个地区?这里,地区被定义为地理位置相互接近的一组国家。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大局发生变化,对国际安全最为影响的不是大规模的大国对抗,而是地区冲突出现在舞台上。这是与国际均势改变,世界权力在不同层次上被不同国家或地区瓜分有关系。换言之,与以军事安全为主的冷战时代相比,区别在于军事、经济、社会、环境等其他领域安全一同突出,安全问题已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问题了。许多全球性问题,环境、人口、移民、债务、毒品走私、国际恐怖活动等,为国际安全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比冷战时代大幅增长的统计数字随处可见,据学者们解释,这是与从历史角度看意识形态竞争结束后民族主义得到繁荣、民族分裂出现在台前有关系。在170多个国家中,只有不到10%是单一民族国家,一个民族占总人口的75%的国家也只有一半。如此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和多国家民族的情况成为发生地区冲突的一种根源。
维护地区合作安全的一种机制上海合作组织正是在这个地区冲突“窝点”上进行运行。新独立中亚国家大都是多民族、多宗派混杂存在的(如,吉有501多万人口、80多种民族,乌有2511万人口、120种民族,哈有1483万人口、131种民族),按照上述面所说这是给地区带来冲突政治危机的一种根源。同时,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丰富资源比给他们带来经济繁荣更多带来大国地缘政治利益,促使中亚国家执政者靠此巩固统治权力的内部竞争更加严重化,总言之,是内外因素重叠,导致不稳定情况的一个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护安全,是极为关注的问题。在理论上国际关系各派学说从各自的角度对国际安全进行分析。最主要的一种学说新现实主义认为整个国际体系有“自顾自”性质,所以相互之间存在着共同利益就很难进行合作;而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国际体系确定利益,能相互协调。不过,两种学说都认同,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交换过程,以各国之间的讨价还价为特征。可是实际上,某种理论流派无法完全解释安全的复杂性。同时,学者大都一致认为,冷战后国际格局存在于一个过渡时期。
上海合作组织——安全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国际新格局下形成的新地区合作组织。以维护中亚安全作为主要内容的该组织进程最早起始于1989年11月中国和原苏联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不过,于1991、1992年中亚国家得到独立,除了边境问题以外地区冲突、宗教极端、民族分裂、恐怖活动成为最为“头疼”的问题,引起了建立保护共同安全的机制的需求,并于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塔、吉尔吉斯斯塔、塔吉克斯塔五国领导在上海会见建立“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至2001年乌兹别克斯塔加入扩大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该组织已设立每年的成员国元首、总理、各部部长的会晤机制,2004年6月塔什干会晤成功完成“组织内部机制”建设阶段,宣称进入成员国间发展全面合作关系的新阶段。
同其他地区合作组织相比,上海合作组织特点在于它包容着在地理、宗教、文化上差距极大的一组国家。上合组织在其基本方针安全领域进行合作,主要坚持非结盟性、不针对第三方,反对“三股势力”的原则。从此可见,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的不是像冷战时代那样具体一国或集团国家,而是地区国内和地区内部存在的一同类似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看出区域各国的执政势力宁愿通过合作途径保持彼此的安全稳定,并选择协商而不是对抗,选择透明而不是保密,选择相互依存交往而不是独往独来。
合作安全:各国为保护安全而选择的途径也不同,如签订联盟条约进行防御性安全,美国与西欧、加拿大、日本签署条约,有义务国家领土遭到攻击,公约伙伴要提供援助。此外地区各国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积极合作,实现国家间的均衡发展并弹性地预防和调理地区威胁,追求综合安全,这里可以以东盟国家为例。
冷战后,随着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促进,合作安全被视为极为有效方式。这种方式以预防威胁为主,建立经常性对话机制促进相互信任。虽然对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性质已改变,可是威胁还是存在,因此为降低遭受突然性攻击的可能性地区各国意图使用军事力量,发展安全合作。可是军事合作实行“透明度”,组织参加国进行有效威胁评估来减少国家间的相互不信任,同时举行联合训练,共同的边界非军事化,实施联合武器才采购计划,在军事演习中互派观察员,以及对军事基地联合核查等。
对中亚国家而言,可以认为他们一同使用保护安全各种模式。苏联解体以来由新独立国家组成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冷战后进一步东扩的北约、中俄两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在这一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行事,地区各国也企图把他们符合于自身利益而出力。中亚国家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维护安全的新势力,与北约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其他地区组织一同为反恐事业能参与“招标”的组织。对中国而言,其安全观发生变化,认识到多边机制对保护安全起到重大作用,同时为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建立共同的经济空间而努力。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以合作谈判为主干的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国、东盟/积极进行沟通和谈判。它还作为以反恐为主要方针的组织重视成员国间军事合作。一般认为,9·11事件后美国驻军中亚给上海合作组织带来挑战,可是还不可否认“反恐”这一共同的旗号使两者走到合作舞台上,而不是对抗。如果在这一地区不发生地缘政治翻天覆地的变化,能乐观目前行事的国际组织和国家间的合作前景。因为,他们有了“恐怖主义”这样一个共同的敌人,这个威胁既现实存在又日益扩大,促使国际组织间的合作。
实际上,带来挑战的是在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成员各国能否追求共同利益,还是为自身的利益追求政治经济收益,最终会决定该组织合作机制是否得到成功。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中亚国家不隐瞒他们的合作基于自身收益。很可能这是因为地区政治不稳定、民主没有巩固、经济贫弱等因素各国宁愿各种势力间坚持均衡得到发展。他们的这种选择如何影响地区安全,吸引着国际组织的关注。对上海合作组织而言,可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成员国间谈判机制正在进程当中。
总而言,选择通过合作谈判维护地区安全的这种比较有效方式的上海海合作组织能否预防各种风险,是否全面使用会晤机制,会取决其前景发展。
|
♥ 2006-07-10 - Нэр өгөгдөөгүй сэтгэгдэл